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2. 风廓线雷达资料的误差及对祁连山地形云风场监测的初步分析
陈添宇 ,陈跃 ,陈乾
J4    2011, 29 (4): 416-422.  
摘要1395)      PDF(pc) (626KB)(1217)    收藏

 利用2010 年夏季祁连山地形云探测试验期间的风廓线和气球探空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检验资料变化趋势的一致程度和资料的偏离程度。同时,用风廓线资料分析了祁连山区一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的风场演变。结果表明: ( 1) 风廓线雷达探测资料总体上能反映风向的变化,具备监测祁连山地形云近地面风向变化的能力; ( 2) 风廓线雷达探测的风速误差较大,尤其是1 400 m 以下误差更大,在使用时应注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祁连山区2006年夏季降水过程的天气分析
陈乾, 张久林, 陈添宇
J4    2008, 26 (4): 22-28.  
摘要1657)      PDF(pc) (1964KB)(2158)    收藏

以500 hPa盛行气流为主,将2006年7月17日~8月24日祁连山区的31次降水过程作天气分型。取30~45°N范围500 hPa、110°E的格点平均位势高度减90°E平均位势高度的值为分类标准。分成3个主型:西南气流型、西北气流型和平直西风气流型。西南气流型又分移动型和阻塞型2个副型。西北气流型分西北气流冷平流型和冷涡2个副型。用试验区中尺度自动站网的降水资料,分析产生降水过程各天气类型的环流特征及其降水强度。发现2006年夏季祁连山南坡的总降水量比北坡同高度约多44% ,而气候平均状况和2007年则北坡大于南坡。2006年祁连山区500 hPa盛行西南风,而2007年盛行西北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俄勒冈州喀斯喀特山区2001年12月13日气旋风暴分析
陈 跃, 陈添宇 译
J4    2008, 26 (3): 82-94.  
摘要1059)      PDF(pc) (1199KB)(1974)    收藏

年12月13~14日,一个强劲的气旋风暴影响了西北太平洋地区,在俄勒冈州喀斯喀特山区产生了强地形降水。这个风暴是“改进微物理参数的观测验证试验( Imp rovement ofMicro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 through ObservationalVerification Experiment, IMPROVE) ”第二阶段外场研究的气旋风暴之一。在风暴移过俄勒冈州喀斯喀特山区期间,获得了大量的实测和遥感探测数据,形成了由气象状态参数(温、压、湿、风向风速和垂直气流速度) 、极化多普勒雷达探测数据和云微物理参数(云液态水、粒子浓度、粒子谱及图像)组成的完整数据库。

12月13~14日的过程具有对流层底层前倾锋演变的特点,锋面向前上方伸展到了强烈发展的高空冷锋雨带中,云发展到了8~9 km的高度。与以前华盛顿喀斯喀特山区分析的风暴重要差别是,这个风暴在俄勒冈州喀斯喀特山上空的锋前低层气流是与弱东风气流相反的强西风爬山气流。结果当高空冷锋雨带过境时,在高空产生了大量冰晶的同时在低层地形抬升地区又产生了丰富的液态水。机载实测、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以及雪晶观测证实,同时存在高冰晶浓度和高空相对大的云水含量,地面冰晶凇附也严重。分析表明,锋面和地形的相互促进作用使降水得到了增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祁连山区夏季各类降水过程的典型个例分析
陈 乾, 陈添宇, 肖宏斌
J4    2008, 26 (3): 1-7.  
摘要1549)      PDF(pc) (1959KB)(2692)    收藏

对祁连山区降水过程的大尺度天气类型:西南气流移动型!西南气流阻塞型!西北气流冷平流型!河套冷涡型和平直西风气流型,分类选取典型个例,对各类型产生降水的环流特征!副热带西风急流!垂直速度!水汽输送和水汽汇!影响降水的天气系统和稳定度等进行诊断分析,并对照云图分析了地形云和对流云团产生的条件,降水强度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用Aqua/CERES 反演的云参量估算西北区降水效率和人工增雨潜力
陈乾, 陈添宇, 张鸿
J4    2006, 24 (4): 1-8.  
摘要1618)      PDF(pc) (190KB)(1382)    收藏

利用美国NASA Langly 研究中心提供的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 ),单个卫星视场大气顶/地面通量和云(SSF )的 Aqua卫星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的云水路径和冰水路径资料,分析中国西北地区降水效率和人工增雨潜力。选取天山、祁连山、南疆沙漠和东南部季风区 片有代表性"的地域,按该资料的云分类,分别计算低层云和高层云区域月平均值,结合相应时期和地区的降水量,分析不同云层与月降水量的相关。结果表明,西部干旱区降水与高层云相关较好,而东南部季风区则与低层云相关好。整个西北区以低云的云水路径与降水量相关系数最高,平均 R2=0.8459。定义月降水效率为月平均降水强度(mm/h )除以总的云水路径,结果表明,不论低层云或高层云的降水效率JJAK都是东南部季风区最大,祁连山区略大于天山区,南疆沙漠最小。其年变化低层云除南疆7 月最高外,其余地区8月最高。高层云的降水效率东南部季风区8月最大,其余3片7月最高。取(LWP/IWP-C)*LWP 作为人工降水最大可能增(减)雨的度量,则 片中祁连山区最大,其次是天山,东南部季风区最小,年平均为负值。人工增雨潜力的年变化表明,高层云的峰值A区和C区在 8月,D则在< 月,其余峰值均出现在6或7月。本文重点研究天山、祁连山区地形云人工增雨潜力,为今后人工增雨(雪),开发山区云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春季冷锋天气过程层状云微物理结构个例分析
李照荣, 李荣庆, 陈添宇, 李宝梓, 杨增梓, 庞朝云
J4    2004, 22 (4): 40-45.  
摘要956)      PDF(pc) (115KB)(1412)    收藏

利用PMS云粒子测量系统和GPS定位系统探测了2002年4月28日一次冷锋天气过程,用取得的资料分析了此次过程云滴、冰晶等云微物理量的水平、垂直分布,以及谱的特征,确定出最佳谱模拟参数,揭示了其中发生的微物理过程,从微观角度说明了甘肃春季冷锋天气过程层状云的一些特点,并讨论了云系的增雨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兰州周边地闪分布特征
李照荣, 陈添宇, 康凤琴, 庞朝云, 杨增梓, 丁瑞津, 安林
J4    2004, 22 (2): 45-51.  
摘要1285)      PDF(pc) (307KB)(2157)    收藏

利用2000年和2002年设在兰州的闪电定位仪资料,分析了兰州周边地区地闪的日频次变化、强度谱分布和累计百分数、日均月变化、闪电密度、极性等特征,并与山东地区的分布做了比较。结果表明,兰州周边地区的云—地闪电中负闪占绝大多数,正闪的平均强度大于负闪,正负闪的比值在午后至次日凌晨大于其均值;总地闪和负闪的日变化呈典型的双峰变化,正闪的双峰特征不明显;兰州西南偏南的渭源和陇西县是闪电频发的中心地带,闪电空间分布中心与冰雹发生源地和影响区对应一致;闪电多发区与地形和气候背景有很大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甘肃省人工增雨(雪)工作发展的思考
陈添宇, 李照荣, 李荣庆
J4    2003, 21 (4): 89-92.  
摘要1385)      PDF(pc) (178KB)(1787)    收藏

本文针对甘肃省人工增雨(雪)工作的发展状况,参考国内外的发展动态,提出了甘肃省人工增雨(雪)工作面临和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